国际工业微生物遗传学大会首次走进中国
海内外千余学者齐聚江城
共话产业微生物研究前沿和发展方向
“微生物‘小生物、大学问、大产业’的光环将更加闪亮,我们必须开拓创新,迎接微生物后基因组时代的机遇和挑战。”10月16日,第十三届国际工业微生物遗传学大会(The 13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Genetics of Industrial Microorganisms,GIM2016)在武汉东湖国际会议中心开幕并举行首场大会报告,来自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33个国家或地区的千余名专家学者及20多家生物技术企业代表参会。国际工业微生物遗传学国际委员会主席斯蒂法诺▪多纳蒂奥(Stefano Donadio)教授,武汉大学副校长李建成院士,中国微生物学会名誉主席赵国屏院士、杨胜利院士等出席开幕式,大会组委会主席邓子新院士主持。
微生物作为构成地球生命多彩世界的三大类群之一,因其在新材料、新能源、新功能方面的卓越表现和无尽潜力,被视为未来最有潜力解决能源和资源危机的主要生物类群,而工业微生物在其中的作用尤为重要。邓子新院士在开幕致辞中介绍说,国际工业微生物遗传学大会(GIM)始于1970年由GIM国际委员会主办的系列会议,已成为国际微生物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系列学术会议之一。此次会议是在各方合力下,经过GIM国际委员会慎重考虑,最终决定在武汉召开,这也是GIM会议自举办以来首次在中国举行,意义非凡。他指出,进入21世纪,基因组相关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合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给微生物领域的科学研究带来了一次又一次革命,我们必须开拓创新,迎接微生物后基因组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此次大会的召开恰逢其时,为国内外微生物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与合作、学科交叉、信息共享、产学研交融的优质平台,他期望和祝愿本次会议能够完成“助推工业微生物研发、加强国际间交流合作、促进工业微生物相关产业突飞猛进”的目标。
副校长李建成院士代表武汉大学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他说,国际工业微生物遗传学大会作为微生物领域的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代表了该领域的先进水平与最新前沿,希望此次会议能够成为推动微生物科学的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协同发展的良好契机,成为促进全球范围内的微生物遗传学领域加强交流合作的又一助力。
斯蒂法诺▪多纳蒂奥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GIM会议的创建初衷和发展简史,并指出,经过46年的发展,GIM已经成为微生物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之一,此次GIM会议首度选择在中国召开,彰显了中国学者近几年来在工业微生物研究方面的实力和潜力的稳步提升。
简短开幕式后,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剑桥大学彼得▪莱德利(Peter Leadlay)教授和美国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格雷戈里▪斯特凡诺普洛斯(Gregory Stephanopoulos)教授做了大会特邀开幕报告。彼得▪莱德利教授是聚酮化合物生物合成模型的奠基人之一,他在报告中畅谈了如何从组学角度深入挖掘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的酶催化机理,并通过合成生物学理性、定向合成新的化合物甚至药物。格雷戈里▪斯特凡诺普洛斯教授则是代谢工程学科创始人之一,他向大家展示了微生物代谢途经工程改造的魔力,及其在生产生物燃料、化工产品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两位微生物分子遗传学大师的报告精彩纷呈,引起了强烈反响,报告结束后,现场参会代表意犹未尽,与大师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经了解,此次大会汇聚了国际微生物领域顶级专家和学者,将在四天会期内围绕“基础微生物遗传学”,“微生物发掘:从天然到合成生物学”,以及“工业威力与应用潜力”等3大主题18个议题展开153场专题报告,集中展示工业微生物遗传学发展的前沿和热点,凸显国际微生物遗传学科技工作者的最新成就,促进国内外本领域科学家之间更加广泛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微生物科学的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协同发展,是一场具有重大影响的国际学术盛宴。部分与会专家学者还参访了武汉光谷生物城,对其蓬勃发展态势给予高度赞许,对武汉光谷生物产业的发展前景表现出浓厚兴趣和广泛关注,极有利于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发展。
据专家介绍,目前工业微生物资源的利用还只是他们潜力和威力的冰山一角,其代谢潜能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和“黑洞”,具有深度挖掘的巨大空间。它们代谢能量的深度释放,将颠覆传统生物产业的理念,不仅可以生产新的微生物产品,还可以生产原来只有动植物生产的产品和制剂。近几年,美国相继启动了“人类微生物组计划”、“地球微生物计划”以及“国家微生物组计划”,在全球引起强烈反响,预示着微生物科学下一个里程碑的到来,微生物“小生物、大学问、大产业”的光环将更加闪亮。